外匯市場的歷史
外匯交易是一種合法的全球性業務,交易物件包括全球不同國家的貨幣和其他有數百年歷史的金融工具。 這種交易最早可追溯至古巴比倫時期基於易貨制度的交易行為。
一般認為,最早的外匯交易發生在約500年前,地點是阿姆斯特丹。 從那時起,外匯交易逐漸傳播到了世界其他地區。 如今,外匯市場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流動性最強和最容易參與的交易市場之一。 回溯歷史,是幾次代表重大轉變的重要全球性事件(包括易貨貿易、金幣本位制、布雷頓森林貨幣會議和浮動匯率制度等)促成了外匯市場的逐漸成型。
外匯市場因何而生?
A. 易貨貿易
易貨貿易是最古老的交易方式,其歷史可追溯到西元前 6000 年,且人們普遍認為,後來的外匯交易就是在其基礎上發展而來。 在易貨系統下,人們要用一種貨物交換另一種貨物。 該系統後來有了演變,而動物皮毛、鹽和食用香料等高需求的商品成為流行的交換媒介。 然而,到了西元前6世紀,金幣的出現改變了情況。 由於金幣具有當今貨幣的很多顯著特徵,包括便攜、可分割、具有一致性和總供給量有限等等,很快人們就開始將其用作貨幣,而基於金幣的交易也取代了易貨貿易。
B. 金幣本位制
到18 世紀末,大多數國家都已經採用了金本位制,即政府發行貨幣和黃金之間有固定的兌換比例。 金本位制一直運轉良好,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迫使歐洲國家暫停金本位制,因為它們必須印發更多鈔票作為戰爭資金。 至此,各國發展各自法定貨幣的需求開始出現,也就是說每個國家都必須印製作為交換手段的紙幣。
C. 布雷頓森林貨幣會議(1944 – 1971)
作為歷史上最重要的會議之一,在布雷頓舉行的布雷頓森林貨幣會議推動了當今外匯市場的標準化。
二戰結束后,美國、英國和法國組成的G3在布雷頓森林召開了聯合國貨幣和金融會議,目的是建立新的全球經濟秩序。 選擇布雷頓為會議地點的原因是美國是唯一沒有受到戰爭嚴重影響的國家,同期大多數歐洲主要國家都破碎不堪。 1929年的股市崩盤曾讓美元失信,但二戰讓美元成為了之後其他國際貨幣需要對標的標準貨幣。
布雷頓會議後,其他國家貨幣的匯率都必須以美元和本幣匯率為依據。 然而,美元還無法代替黃金,因為美國擁有全球最高的黃金儲備。 鑒於上述原因,會議決定提升美元黃金兌換比例的地位。 而以美元為標準交換單位的做法將引致浮動匯率制的建立。
D. 浮動匯率制的形成
為解決布雷頓森林體系導致的美元主導地位,1971年12月各國達成史密森協定,允許貨幣匯率在更大範圍內波動。 根據該協定,美元兌換黃金的比例提高至38 美元/盎司,即美元對黃金貶值,而其他主要貨幣對美元的波動允許幅度則調整到2.25%。 美元與黃金是挂鉤關係。
E. 廣場協定
到 1980 年代初期,美元帶來的重壓導致第三世界國家負債累累併發生經濟崩潰。 在歐洲,大部分工廠因為無法與其他外國對手競爭而關門停業。
由於這些情況,1985年,G-5(美國、英國、法國、西德和日本,當時全球最強大的五個經濟體)派遣代表在紐約市廣場酒店舉行一次秘密會議。 然而,此次會議的消息被洩露,迫使G-5發表聲明,鼓勵歐元、日元和英鎊等非美元貨幣升值。 此次聲明也被稱為「廣場協定」。
F. 當下的外匯交易
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外匯交易快速地遍及全球各個國家。 銀行可以提供多貨幣兌換所需的流動性,為規範現今外匯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要想讓個人無需前往銀行就可以進行外匯交易,還需要能連接個人與外匯市場的數位金融仲介。 如今,經紀商的出現填補了空白,任何人只需通過智能手機就可以在選定的經紀商創建交易帳戶並自由參與全球的外匯交易。